高德娱乐中华古籍资源库达10万部(件) 完毕免注册登录阅览
中国网11月30日讯 (记者苏向东)为方便读者阅览和利用古籍资源,两个月来,国家图书馆对“中华古籍资源库”成果进行了整合。
“目前,国家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和与外界共建古籍资源已经能够统一检索,总数达到了10万部(件)。”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提速、免注册登录、改进浏览器配置等相关技术提升,极大促进了古籍阅览服务,使古籍珍本随时出现在案头,阅读不再是难事。”
据介绍,国家图书馆自200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碑帖菁华”“甲骨世界”等专题资源库,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向社会公众发布。
2016年9月28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20年4月,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正式上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自建、征集的古籍资源统一整合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下,检索和浏览方式全面升级。
随着“中华寻根网”“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两个数据库近期陆续上线,“中华古籍资源库”全文古籍影像子库将增至 19个。截止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天津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有关存藏机构的古籍资源,以及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海外机构征集的古籍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该库支持单库检索和多库检索,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除“敦煌遗珍”“中华寻根网”外,实现了各子库资源的统一检索,支持模糊检索,同时兼容PC和移动端。
与此相应的是高德娱乐,数字方志、甲骨拓片、西夏文献、碑帖菁华、前尘旧影的用户访问量逐年持续增长。其中,甲骨拓片2019-2020年访问量、碑帖菁华2020年访问量、前尘旧影2020年访问量、古籍善本2019年访问量年增长率均超过100%。2019年古籍善本用户访问量更呈跨越式上升,同2018年相比,年增长率高达433.1%。据统计,近三年来,用户访问量最多的古籍资源依次为古籍善本、数字方志、碑帖菁华。
谈到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展,张志清表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4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会同全国古籍保护单位相继完成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通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等评审,带动了国家珍贵古籍的保护和修复,使全国两千万册古籍得到了妥善存藏;设立古籍修复项目,修复了370万叶珍贵古籍;通过影印出版,使一大批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历年来影印出版的古籍,就超过4万部,其中,累计仿真影印出版海内外《永乐大典》233册,约占现存总量的56%。少数民族地区古籍保护得以加强,西南民族藏、彝、东巴、傣文献得到批量修复,藏文纳格拉洞修复文献装具在社会资金支持下制作完成。
古籍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成果丰硕。截止目前,《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收录1312种古籍,共计44万筒子页。建设推出《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源库》,收录古代人物约40万人,涉及古籍7799种,数据库容量240GB。《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查询系统》收录1949-2018年中国(含港澳台)出版的丛书900余种,收录子目9万余条,总容量100GB。“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的子项目《中国古籍图典数据库》从中国现存古籍中提取图像资源,对图像进行分类、标引,涉及古代文献500余种,收录图像70000张,总容量400GB。
古籍保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培训班、传习所和中专、大专、高校等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全国2000多家古籍存藏单位培养古籍保护人员超过1万人次。仅修复专业人员从2007年不足100人达到目前超过1000人,学历涵盖大专到研究生。
近年来,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寻找古籍守护人、中华经典传习所等活动陆续开展,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与古籍有关的展览展示超过百场,服务观众500万人次,古籍保护日益深入人心。如今,古籍保护专家团队从过去的图书馆保护专家,扩展到人文、社科、科技、收藏、非遗、传媒等各方面专家加入,形成了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等不同单位间的密切配合。古籍保护学科呼之欲出,古籍保护进入到新阶段。
一批懂古籍、懂业务、懂用户需求,又了解新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古籍保护人,正从传统走向未来。在这支人才队伍基础上形成的既尊重传统、又充满活力的古籍文献馆藏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当前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保障。
张志清指出,面向“十四五”,新时代古籍保护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古籍保护工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深入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统筹做好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推广等方面的协调,加强人才规划、学科建设等;全面促进古籍的转化利用,如对古籍的标点、整理、释读、传播、开放(数字化)、教育等;进一步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加强制度建设和各项保障措施,使古籍保护迈上新台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hnwohai.com/html/guji/1942.html